“金東山”動力源
——解讀枝江酒業打造金東山商業城的社會價值報告(二)
羅文全
這是一段令人驚嘆的商業背景。
這是枝江酒業選擇“金東山”建設的動力之源。
■企業核心價值,讓枝江酒業作出“回報式”選擇。
枝江酒業自2001年企業改制以來,蔣紅星就提出“少分紅、多投入、快發展”的思路,得到了全體股東的一致贊同。他規定每年股金分紅比例不超過稅后利潤的25%,其它全部用于企業建設和公益事業上。
第一年,除了上繳稅金比上年增長29%外,公司投入5500萬元實施2萬噸優質枝江大曲改造項目。以后每年上繳稅金又以上千萬元的速度遞增,近幾年累計入庫稅金6億多元,比改制前30年所交稅金的總和還要翻一番。
2004年,枝江市委為表彰蔣紅星的巨大貢獻,給他頒發了46萬元的特別貢獻獎。可是,蔣紅星把這么一大筆私人獎金“充公”獎給了公司員工。
如今,枝江酒業上繳稅金超過枝江財政收入的1/4,每年直接帶動當地相關產業多創產值2億多元。
近年來,隨著枝江大曲品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全國各地特別是一些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紛紛把招商引資目標投向枝江酒業,有的甚至開出免費用地、專項保護、稅收減免等“最優惠待遇”,以吸引枝江酒業落戶、投資、辦廠或上項目,但均被蔣紅星婉言謝絕。
2003年底,當蔣紅星決定再投近億元擴建萬噸白酒基地時,就有很多人勸他“見好即收”,“不要把大筆錢投放到這個高風險的酒市”,建議他“另謀出路”,在外地當“投資商”,做“座上賓”,既風光又實惠。但他沒有心動。面對紅旗飄蕩的景象,面對此起彼伏的“喝”聲,面對財富纏身的“家業”,他甚至沒有喜形于色。
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破解新的發展難題,如何做大百年傳承的釀酒事業,如何實現對社會的有效回報。
蔣紅星說,選擇投資金東山項目建設,符合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總體發展目標,是企業實現“奉獻社會”價值觀的一個具體行動。投資回報在其次,重要的是反哺社會,從更大范圍參加和支持宜昌經濟社會發展。
他告訴記者,早在幾年前,枝江酒業就尋求“進城”興業機會,想實實在在地為宜昌建設國際旅游名城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一直沒有找到適當的項目。作為宜昌人自己“喝”出來的白酒名牌,作為全國白酒十強企業和全省白酒領軍企業,如果不積極參與宜昌經濟社會發展,就與“名牌”不相符,就與“名企”不相稱,就與百姓心目中的“名酒”形象不相映。打造金東山大市場,是我們實施“回報式”建設宜昌的開始,以后還有更大范圍的更多舉措。
■企業迅速強大,使枝江酒業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平臺。
枝江酒業有了快速發展的經濟支撐,有了更加優越的事業平臺,因此也就有了全面參與宜昌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強大實力保障。
投資金東山大市場建設,正是枝江酒業事業向縱深發展的新“棋子”。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宜昌人,能像今天這樣開懷暢談枝江大曲的事。在中國近代酒業的歷史上,蔣紅星和枝江大曲的奮進之歌,堪稱一段盛世激情的精彩演繹,猶如一束穿透時代的耀眼光芒。枝江大曲的百年夢想,“醒”在今朝,“醒”在蔣紅星和他的同事們共同追求的事業中。
一個企業就像一個人一樣,總要經歷歲月的蒼桑。枝江大曲曾經走過了彎彎曲曲的“私營”小路,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私有經濟改造”變革,也品嘗了“國字號”企業生存的艱辛。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枝江酒業根本就稱不上“酒業”,而是一個作坊式的縣辦小廠,一直都在窮日子和苦日子中度過。直到1997年,企業累計實際虧損1045萬元,歷史遺留包袱3500多萬元,企業負債率高達103%,瀕臨破產境地。
奇跡仿佛發生在談笑之間。1998年,蔣紅星接手枝江酒廠后首次實現億元產值并摔掉虧損帽子。到2005年,企業銷售收入達9、5億元,上繳稅收1、2億元。主打產品枝江大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全國著名品牌,連續五年高居湖北白酒銷售榜首,連續四年榮登全國白酒前十強,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振興鄂酒的領軍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如一匹勇往直前的市場“黑馬”,枝江酒業打破了全國酒市數十年來“川黔皖”一統天下的格局,引領鄂酒在全國的地位一路飆升。企業銷售額和納稅額連續多年保持15%的增長速度,社會貢獻率居湖北同行之首,是宜昌市縣屬首家稅收過億元的民營企業。企業因此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躋身“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 “中國白酒行業十佳品牌”、 “中國白酒工業十大競爭力品牌”等眾多“國字號”榮譽之列。
據國家權威機構論證評估,枝江大曲品牌價值超過10億元。
雖然只是一個區域性白酒的品牌,但枝江大曲成了一個時代的商業熱門話題。今年前5個月,枝江酒業一如既往地在全省引領著其它酒業,承載著振興鄂酒的重任。
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羅清泉親臨枝江酒業視察時,充分肯定了企業的輝煌成就,勉勵他們“當好鄂酒領頭雁”。市委書記李佑才、市長郭有明多次考察枝江酒業指出,枝江酒業要在全市當產業的先鋒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典范。
蔣紅星銘記著這些囑托和期望。他認為,枝江酒業不僅要當鄂酒的領頭雁,而且要在全省全市企業界,爭當“貢獻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諧城鄉”等各個方面的排頭兵。
這是時代對企業的現實要求,也是企業發展的自身需要。
■獨樹一幟謀略,讓枝江酒業進行延伸產業的新探索。
凡事謀定方可后動。枝江酒業“進城”置業,把首選目標瞄向金東山大市場,是一個論證已久的戰略規劃。
優秀企業與普通企業的最大差異,并不完全是技術、設備和業務等物質層面上的東西,而是企業家的頭腦,是企業家支撐企業所需的戰略思想。這是企業勝利的根本,是企業成長的靈魂。盡管枝江酒業早已在全國同行中奠定了強勢地位,但他們并沒有進行收購、兼并之類量的簡單擴張,而是從發展的全局進行著科學謀劃。
就在那個受命于危難之時的春天,蔣紅星佇立在“老字號”上百種榮譽牌前,內心升騰的不僅僅是一種時空交錯的失落,更多的是對這燦爛歷史的深省和反思。因此他感到了一股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這種使命和責任,來自于企業和企業人的生存期盼,也源于蔣紅星內心那份對事業的激情與沖動。
他有著更深層的思考。他認為,老字號功成名就緣于“老”,而它的功敗垂成也在于“老”。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是維系“老字號”的百年輝煌,光有時間不行。如果不與時俱進,“老字號”似乎很快便會步入遲暮之年。“老字號”要絕地重生,就必須不斷創新,激活品牌,實現企業的整體提升。
“振興工程”,首先是一種觀念上的復興。蔣紅星下定決心,要用創新的辦法讓“老字號”煥發青春。這不是他的空想,而是代表新一代的枝江酒業人的一個遠大理想。
蔣紅星嘗試著用一種“大旗模式”來運行企業——先插一面飄揚的旗幟,自己就身體力行地帶領所有的人,無所畏懼地盯住旗幟往前沖,義無反顧地朝著一個方向快速跟進。
當時的枝江酒業是面臨以小博大的不對稱競爭局面,是酒業“小老弟”角色。但蔣紅星認為,“小”不等于無所作為,不等于“長不大”。他決定打破國有企業傳統的方陣布局,用靈活多變的強攻戰略,以動制靜,以快求勝,以變應變,在最短的時間內切割出自己的市場空間。
于是蔣紅星首次提出,枝江酒業要站在競爭的最前沿,站在全國省市場的最前沿,要在全國爭強進位,要在全省當酒業“領頭雁”。就這樣,一群智士和一群勇士,只用了短短六七年時間,讓枝江大曲奪取了武漢大市場,將湖北市場上的一個又一個強勁對手逼向一側,“殺”出了一條勝利通道。
如今,枝江酒業把發展的眼光投向了更遠目標。2006年初,蔣紅星在公司董事(擴大)會議上端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十一五”規劃“盤子”。“規劃”指出:“枝江酒業力爭用四年左右時間,使白酒年生產能力達到1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在湖北率先進入全國白酒前五強。”
圍繞這個戰略目標,枝江酒業計劃投入資金6.5億元,實施“321”工程和酒業經濟園建設。“321”工程即,建3個中心(技術中心、物流中心、灌裝中心),2個配套工程(污水治理工程、數字化控制系統工程),1個5至10萬畝的釀酒專用高粱基地。酒業經濟園總投資4億元,占地660畝,匯集與白酒生產相關的19家企業,新增銷售收入20億元,可安置3000多人就業。
把宜昌金東山大市場建設納入枝江酒業的發展規劃,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延伸產業鏈的一個新探索。盡管 “金東山”不在枝江酒業的“地域圈內”,但其建設定位和市場前景,符合枝江酒業的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因此,枝江酒業強勢打造金東山,便是水到渠成。